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昆山康桥学校 编辑:佚名
自建国以来,几代中国科学研究者在艰苦环境下攻破科技难关的事迹不绝于耳,一段段英雄的故事既讲述了大批科研工作者天才般的创造,更是对他们默默付出的科研精神的赞歌。
十多年前,某研究所里,一位化学课题小组组长正带领团队攻克一种核辐射屏蔽层材料的成型技术,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反复的实践,将原来只能以造价昂贵的单块生产方式改进成了批量成型的生产方式,这一技术突破后成为了该研究所的一项专利,为核电能的发展带来了相应的生产、社会效益。十多年后,一位康桥高中生,也将兴趣放在了能源研究领域,曾探究过核能安全以及“废热发电”等课题,希望以更清洁的发展方式,保护我们现有的能源生态环境。
前者的主角是昆山康桥2022届获录帝国理工学院的王同学的母亲,后者则是王同学自己。家庭教育是每个人获得的次教育机会,而王同学幸运地出生在一个科研家庭。外公外婆曾职于三线工厂,父母均攻读化学专业,曾在国家直属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王同学自小便是在父母科普式的教育下长大的。也因为这样,常年的耳濡目染,他对科研也有不小的兴趣,不过与父母从事的化学专业不同,他对物理、天文等学科情有独钟。
广博的见识是萌生兴趣的基础
亮眼的竞赛成绩
在八年级时,王同学在美国休斯顿的一个太空学校参观过火箭以及飞机,各类庞大的实体仪器尽收眼底。那次经历给他留下十分深刻印象,后来在回忆时说到:“之前虽然看似理解了科学,但亲眼见过之后还是被科学的力量震撼到了。”
从此以后,王同学便在心里种下了一颗应用物理的种子,他希望长大以后能用科学做出一些对社会有切实意义的改变。就读康桥之后,这颗种子也得以在往后漫长的日子里,生根发芽。
兴趣往往是推动实践的巨大动力,在学业方面,王同学除了在标化成绩上保持在高水平以外,在众多重量级的科学类尤其是物理学科的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王同学的竞赛成绩
英国物理挑战赛(BPhO),铜奖;
物理杯,银奖;
牛顿物理竞赛(SIN),银奖;
美国STEM 联盟 (NSL),直线加速赛 第二名;
杜克数学大会 (DMM),个人铜奖、团体接力;
澳大利亚数学竞赛(AMC)三等奖;
美国学术十项全能(USAD)科学一等奖;
国际经济学奥林匹克挑战,中国区决赛, 个人银奖 团体Top 3演讲;
在亚太青年经济论坛发表论文;
世界青少年创新发明展,铜奖;
对此,王同学的导师在申请推荐信时如是写道:“他的课程选择与他的兴趣保持一致,尤其是物理。为全国物理竞赛做准备时,王同学用两个月的时间自学了高中时期的所有学习资料。他对学习的内在渴望和具有感染力的热情促使他在课后通过在线资源和相关社团获得了全面的STEM 知识的实践。从环保的“厨房垃圾烘干机”、后来用于学校晚间活动的“大功率手电筒”、在紧张的IB课程中做的“粉笔除尘器”等创意动手实验,都可以轻松一瞥王同学多姿多彩的经历。”
王同学多姿多彩的经历不仅可以在导师的推荐信中被了解,在他平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能更生动地看到这位物理生的日常。
困难无法避免,但热情可以被培养
心态改变,劣势变优势
完成一个项目常常需要一个团队协力合作,有多项国际竞赛经历的王同学除了具备在物理上的特长之外,他的领导能力也十分出色。他能够理智地对团队成员的时间及任务做出合理规划,并张弛有度地把控进度,以任务以最优的状态完成。
“每一个团队都需要一个统筹全局的一个核心角色,他要负责判断并分配每个人的状态、特长以及工作任务。如果有人需要多照顾,则要常常去留意。我在团队中总是会做规划,希望程度的推动这个事情能较好的完成,因而担任Leader身份的情况会比较多。”王同学说到。
当然,无论在学业还是在兴趣的追求上,最后的累累硕果仅是冰山一角,努力的过程中一帆风顺的情况并不多。
“作为一个IB Student,是不能够偏科太严重的。尽管我的理科成绩一直都还行,但是有几门会弱势一些,比如经济就曾经让我很头疼。之前学的时候总觉得很枯燥,感觉所学的理论和自己的生活丝毫没有关联,所以成绩也不好。但我后面分析了下,经济这门课我是要学到12年级的,所以我无论如何要解决这个难题。之后我便去找了不少财经方向的,看他们写的文章、分析的案例,再结合各种新闻事件,比如凯恩斯经济模型在大萧条时期怎么拯救美国经济等等。接触多了之后,逐渐觉得经济学十分有趣,课上的理论我也都和现实起来了。后面我经济成绩自然就上来了,还利用一个暑假自学了一个月,打了一个经济类的比赛——国际经济奥林匹克竞赛,最后拿到了中国区决赛的银奖。其实拿奖是其次,克服这些难关的时候,我感觉挺有成就的。”
尊崇什么样的人,便希望成为那样的人
高中物理生的科研志向
即使不可避免地面对诸多难题,但似乎王同学对攻克难关并不排斥。他曾提及发现X射线的伦琴也同样在科研道路上遇到不少难题,这位大科学家的应对方式让王同学十分钦佩。
19世界下半叶,由于工业革命后的电气工程以及科学研究的双重发展与迫切社会需求,“阴极射线”和“气体放电”研究成为了一支显学,无数知名科学家参与其间。而拜伦虽在其他领域已有所建树,但在这个领域算是一个“新人”。而作为一位优秀的实验物理学家,他对仪器的运用得心应手,在测量过程中观察入微,在周末的一次实验中,伦琴首先在阴极射线管外约1m处的荧光屏上发现了亮光。他很快地意识到,这个亮光很有可能是科学界研究已久的X光。在随后的6周里,伦琴在震惊之余不断实验,他反复自问这是否是错觉或者实验误差,期间谨慎万分,甚至不与人交谈,直至他太太也同样发现X光下看到自己手骨头的照片才决定公开自己的实验结果。一时间,此发现在大西洋两岸造成轰动,并在几年后获得史上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伦琴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攻克了科学届的一大难题,而难得的是他并没有因此邀功自赏。他先是拒绝为X射线申请专利,谢绝同事和朋友的建议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并且婉拒了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致词。伦琴又在遗嘱中,将他获得的诺贝尔奖金捐赠给了维尔茨堡大学(University of Würzburg)做为研究资助。一个重大科研发现,除了三篇论文和一次公开演讲,他没有再留下任何只言片语,随后重拾他早年的兴趣,回到实验室,再度集中于晶体物理性质的研究。
王同学在谈及伦琴时眼睛里不时闪烁着光亮,不难看出像伦琴这样克服重重困难最后为科学做出巨大贡献的经历正是他所向往的,更钦佩他在面对礼赞时功成身退的做法。“科学家应该踏踏实实的在自己的科研领域上耕耘,像他这样的科学家值得所有人学习。”王同学表示。
在飞速更迭的时代,依旧愿意脚踏实地
王同学坦言,尽管未来的研究方向仍需到大学之后再进一步明确。但无论他最后怎么选,他不会放弃对科技领域的追求,脚踏实地地做研究,成为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科研人员。也正如他所一直认为的:“如果是投身于有意义的科研事业上,即使最后默默无闻,也没有关系。”
好的科学家万里挑一,伟大的科研精神永垂不朽。王同学秉持着他对科学的坚守态度,无论是否“默默无闻”,相信投身于一个宏伟的命题内,已经让一个人的生命足够圆满了。
昆山康桥学校报名、参加入学测试及校园开放日,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